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| PMP认证 | PgMP认证 | 回到首页 | 联系我们 | 收藏本站
免费注册会员 | 登陆
工程管理论坛
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

最新推荐
相关文章
没有相关文章
您现在的位置: 中国工程管理网 >> 工程文库 >> 项目执行 >> 风险管理 >> 正文
承包商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控制
作者:耿海东 来源:荆楚论文网 点击量: 发布时间:2012-5-17 7:41:10
隐含着风险。通过对施工合同的全面把握来减少自己承担的风险,避免风险损失。

  (2)工程保险。通过保险,投保人将自己本应承担的归咎责任和赔偿责任转嫁给保险公司,从而使自己免受风险损失。与其他风险处理手段相比,工程保险更优越,在目前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。此种方法相对简单,在此不再赘述。

  4、风险自留。

  风险自留就是由自己承担风险所造成的后果。这种手段有时是无意识的,即当初并不曾预测的,不曾有意识地采取种种有效措施,以致最后只好由自己承受;但有时也可以是主动的,即承包商有意识、有计划地将若干风险主动留给自己。在施工中,对于那些可能造成的损失较小、重复性较高、通过加强管理能够规避的风险是适合于自留的。例如,在混凝土浇注中的混凝土搅拌质量风险、分项部工程工期风险、分层交叉作业时工作面能否顺利交接的风险等。在这种情况下,风险承受人通常已做好了处理风险的准备。

  决定风险自留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:

  (1)自留费用低于保险公司所收取的费用;

  (2)企业的期望损失低于保险人的估计;

  (3)企业有较多的风险单位,且企业有能力准确地预测其损失;

  (4)企业的最大潜在损失或最大期望损失较小;

  (5)短期内企业有承受最大潜在损失或最大期望损失的经济能力;

  (6)风险管理目标可以承受年度损失的重大差异;

  (7)费用和损失支付分布于很长的时间里,因而导致很大的机会成本;

  (8)投资机会很好;

  (二)施工风险控制体制

  以上介绍了承包商控制风险的具体措施和方式,但这些方式的有效实施是建立在完备的施工控制体制之上的。承包商在进行传统的风险控制时, 一般按照施工过程的延续, 把控制过程分成若干阶段, 分析各阶段潜在的风险因素, 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对策。这种手段多是以静态的眼光来看待风险和分析风险, 各个阶段之间的风险管理工作缺乏必要和有机的联系, 没有把各阶段的工作、工序和风险因素统一起来进行综合考虑。是简单的针对性强却缺乏弹性的简单的解决方法。这种办法对常见的变动因素有一定的控制作用, 但对于施工中出现的异常变化, 应变效果就显得不那么迅速和有效了。非动态管理形成的后果,实际上是一个组织和管理程序的问题, 这就涉及到风险管理体制和风险控制策略问题。利用阶段管理和系统规划,在施工的各个时期进行监督控制和决策。[4]

  实际上,施工中的风险大多是由异常的、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产生。因此,利用传统方法往往使许多风险得不到有效的控制。这主要是由于承包商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体制造成的。施工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动态风险管理体制,有效的承包商风险管理体制, 要求企业建立风险管理部门,利用阶段管理和系统规划,对施工的各个时期进行监督控制和决策。换句话说,就是将单一的决策问题多阶段化来回避风险和提高决策效率,即整个过程可以按时间、空间或人为地划分为若干相互联系的阶段,每个阶段都需要做出决策,使整个过程的活动效果最好。

  承包商风险控制体制在工程管理中是极为重要的。只有体制问题解决了,才能从根本上使风险发生的几率变为最小,或者使风险带来的损失变成最少。这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
  (1) 企业制度创新和建立风险控制秩序。

  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组织形式的合理性是风险控制的基础,工程承包企业必须建立灵活务实的制度形式。一般而言,承包风险的发生除了不可抗力之外,主要原因就是承包企业制度不健全和工作秩序混乱造成的。表现在管理出现盲区,决策得不到执行,权力交叉,工作推诿,责任不明,秩序混乱。因此,有必要在公司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上进行适合本企业的创新,以提高公司的活力;同时,建立明晰和井然的工作秩序,使决策得以顺利、有效地实施。适用的组织形式应以矩阵式项目经理制为主体,设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,但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不宜太多,应与公司发展规模相适应。此外,建立内部风险保护基金,以降低承包商运营风险,提高总体收益。

  (2) 在组织上建立以风险部门和风险经理为主体的监督机制。

  参照国外成熟的风险控制经验, 在承包商实施营建过程中建立风险部门, 并设立风险经理。其作用是对项目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、控制和监督, 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方案, 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。风险经理直接对承包商负责。另外风险经理的工作可以延展到公司运营的整个过程, 既可以延伸到单个项目投标报价前期准备和控制、实施工作, 也可以围绕整个公司把握建筑市场脉搏进

上一页  [1] [2] [3] [4] 下一页

文章录入:web33742    责任编辑:web33742 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【字体: 】【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
    网友评论:(只显示最新10条,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)
     
   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| 收藏本站 |京ICP备10012994号
   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:中国研发管理网 | 项目管理者联盟 | 中国工程管理网
    VIP会员 | 培训服务 | PMP认证 | PgMP认证 | 刊物出版 | 沙龙会议 | 人才服务 | 广告投放 | 联系我们
    Copyright ? 2005-2014 21CPM.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. 京ICP证060517号